close
最近過著上班、練舞(學舞)、看小說、睡覺的生活~~~去年至今年購入的書籍累積近六十本未閱,今年打算好好的"讀書",每天抓零星的時間一點一點看,目前進度維持一星期(或五天)k.o一本書~~~既然看了書就來寫點觀後感吧~~~
其實小時每次作文要寫「閱讀心得」或「讀後報告」不管老師指不指定書,我總是苦著臉下不了筆,因為我是一個看完書之後就只是看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的人...遇到這種題目就很苦惱也很不喜歡被要求寫這東西,一個沒有感覺又不擅說慌的人,心中若是沒所感是連掰也掰不出來的...
也許年紀漸長,人生經驗豐富了點,比較會思考而不是讀過就算數...脫離校園後就很少再看啥小說,今年才又重拾讀書的樂趣,所以看每本書幾乎都有感覺~~同時受壽司讀書筆記的影響萌生把看書的讀後感寫出來的想法才得以產生現在這篇及之後陸續要寫的文章~~~也希望有在看我blog的網友們也能接觸到這些好書~~~
不過老話一句,感受是很主觀的東西,我可能覺得這本書很棒,可能有人沒興趣或是看過後覺得普普通通~~That's ok!
就把我的文章當作參考也可以~~~
會接觸到這本「經外科的黑色喜劇」是高職考四技二專的一個暑假在某餐廳打工認識讀護科的一個女生所介紹的...當時她們學校出作業要求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她不是很有動力看,知道我愛看書就央求我幫她看再把心得告訴她...這本書很好看,原以為這種講醫學的書會很枯燥煩悶或是一堆醫學名詞有的沒的,沒想到讓我一看就愛不釋手...時隔今日這麼久,我還念念不忘此書購入,就可以想見我有多喜歡這本書及它的好看程度了~~~
只是當時年紀小,把這本書就當一般小說看待,所以對當時的朋友很抱歉,沒辦法給她什麼有用的心得...多年後重讀,書依然好看,但對於書中某些章節卻更能體會作者的心境,甚至好幾次都快想落淚...
既然書名是「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自然主角是神經外科醫生,作者把他自己一路誤打誤撞踏進這科(作者原屬意走心臟外科)由醫學院的學生一路升拔到住院總醫生的過程中所遇到醫院裡為生死搏鬥的悲喜劇寫成一本書,筆調很幽默,卻又帶著令人鼻酸的感傷與無奈(書中不乏病人術後去世的案例),所以是本「黑色喜劇」~~~閱讀此書讓我更了解神經外科到底是在做些什麼,這是一個外人所不太了解的一個科別~~~書中當然還是不乏提到一些儀器設備或急救、開刀的專門名詞,作者有簡單的介紹講解及在他們醫學界又給這些稱謂作了什麼簡稱...只是因為作者是美國人,那些簡稱有可能只是美國醫院的名詞而非適用台灣,且此書出版為1999年,距今現在也已經過十年,相信這十年間在神經外科這個領域醫療技術有更大的進步,一些書中難以挽回的生命,現在也許能有方法處理~~~
書中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神經外科」規則:
1.當你的腦袋瓜被打開,跟空氣接觸過之後,你就再也不是從前的你了。最後一句"你就再也不是從前的你了"指的是有可能病人的性情會因此改變,或者毫無預警的突然死去...
2.只有別人動刀的手術,才叫小手術。如果負責動手術的人是你,這就是大手術。永遠不要忘記這點。
3.只要病人還活著,你永遠都有辦法把他弄得更慘。
4.當你覺得某個病人快要出大麻煩了,卻始終不清楚原因時,要好好睜大眼睛看一看病人,這比護士打一千次電話向你報右病人狀況,要有用多了。引申出來的小規則是:即使你終究犯了大錯,讓病人出了狀況,但你手術台上犯的錯,遠比你躺在休息室床上或坐電視機前作的專判所導致的錯輕微得多,也較容易得到病人的原諒。
5.假如你因為認錯病人,替他動了不該動的手術,稅者是病人身體右邊出毛病,你卻他的左側動刀,那你,你的日子會難過透了-永遠要記得問問病人:到底是哪一邊痛,哪一條腿痛,或者到底是哪隻手發麻沒感覺,永遠要親自檢查X光片、檢查片子上的名字和其他圖上的名字,是否同個人。而且記住,一定要仔細核對手術同意書上的名字和綁病人手腕上的名字是否同一個人。
其實關於第4.5點我認為不管是那個科的醫生都該如此,並不是專屬於神經外科的規則~~但基本上這些規則還是滿貼切的~~~
在"疼痛博物館"這一章提到一個經驗法則:愈是對痛的感覺形容得天花亂墜的,就愈不可能真痛,反而是心理作用。真正有疼痛問的人不會說他正接受「酷刑」,一般人較常說的是「痛得要命」...仔細思考這句話還滿有道理的~~真的生理上被很大的病痛折磨,只會說痛得要死,而不是腦袋還能想出一堆有的沒的形容詞去形容如何痛、怎樣痛,如千軍萬馬奔騰、像熨斗燙我的臉...之類的;在"月黑風也高"中為了挽救小嬰兒的生命不斷加重葯量,但同時也有可能讓她因此手腳壞死,掙救生命的同時是跟魔鬼打交道,只為換回她的穩定...作為一個醫生救人是必須的,是職責所在,可是搶救了生命卻可能造成某些後遺症..那種煎熬與壓力和危機處理非常人所能想像...章節最後一句「壓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浴室裡唱歌,但有幾個人能在大庭廣眾面前唱得一樣的好?在壓力之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的!」~~~真的,壓力有時反倒讓我們表現得比平常更好!(雖然也有可能更差...)
"不再在葬禮上哭泣"提到作為一個醫生有時是必須冷血、麻木不仁的!也許這樣說會給人醫生都不關心病人或是聽起來很差勁,但如果每次手術失敗都悲傷難過,一定會瘋掉,因為日復一日醫生都在面對可能毫無希望的病人...此章節引用一句古老的俄羅斯諺語:「那些會葬禮上哭泣的人不應該從事殯儀行業」~~這句想想,還滿有道理的!這邊摘錄書中一段話:也許病人並不希望腦外科醫師感情太豐富。也許病人只要醫師能醫好他們的病-就算他冷漠無情也無妨。對我而言,只要醫生能醫好我的病,管他是冷漠一點還是情感豐富,重要的是他的醫術及醫德是否完好~~~
同理在"瑞碧卡和她的小兔子布偶"這節中的某部分跟"不再在葬禮上哭泣"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小女孩還是小嬰兒時就得了癌症,開刀也無法完全切除,也無法給予再進一步治療...甚至沒多久將會死去...最後她撐了過來,可是全身癱瘓還活了一年多..這一年多的日子護士輪流照料她,頻密換班,以免對這個沒有未來的小孩產生出母愛之感...連醫生巡病房時也不來看她了...她的生命沒有與任何人產生關聯...她的生命,變成一種流離式的照護工作...大家都必須對她冷漠一點,小女孩的死是遲早的事,如果對她產生了感情最後的離別會是很痛苦的...
在"我害死了查爾斯"的最後一段可為為什麼身為一個醫生有時是要冷酷無情作一個完美的註解:你要在乎病人,但不能過了頭。替自己太太動手術是不道德的,為什麼?因為當放在切肉台上的是我們家人時,我們很有可能會慌,會緊張,會搞砸。單是醫學倫理學
不准醫師處理近親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我們不應對病人動感情,以免因為害怕手術失敗而把自己弄得神經緊張。病人希望我們在乎他們,但他們也希望我們能像在三明治店裡切火腿的師傅那麼的冷靜。這是那種解釋不清的弔事情,我們只能接受現實~~~所以想要成為優秀的醫生,除了鐵石心腸外,一點點的關心在乎也是有其必要的!
最後,在"我要生下這個小孩!"書中的母愛讓我大為感動!一位懷孕婦女在得知腦中有了腫瘤不馬上接受治療有可能活不到把小孩生出,而治療方式每種都對胎兒有影響,但婦女仍然堅持保住小孩不肯拿掉接受治療...最後只能讓腫瘤與胎兒在母體內共存,兩者都在吸收母體的養份,看那一種最先榨乾母親...而醫生方面也只在不影響胎兒的情況下給予最緩和的葯物治療...但腫瘤生長的速度處於上風,最後不得已只能開給某種低劑量類固醇,以舒緩婦女的身體不適(語言失調)...可是此葯也有後遺症,與前面"月黑風也高"為保住小嬰兒的生命與魔鬼打交道一樣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懷孕進入八個月,母體已承受不了,必須提前剖腹產同時治療她的腫瘤...結局是嬰兒平安產出,母親難逃一死...婦女在死前為了維持口齒清晰偷偷把醫生開的類固醇葯量加重只為了能夠錄下一些畫面給小孩共21集-每年生日至18歲,另外當他中學畢業、大學畢業和結婚時看的~~~看到這裡心中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心酸...為了自己的小孩她是如此堅強的撐著...雖然老套,還是不得不說一句"母愛真是偉大"!多年之後,作者再一次跑到她的墳前,最後再讀一次上面的墓誌銘:莎拉.克拉克 一位 可愛的妻子 全力奉獻的母親~~~吼!我馬上感動的掉了幾滴眼淚...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句話:由於我們沒有繫上安全帶。因此如果發生嚴重車禍,我們頭部會受到重創,可能要動腦部手術;相反,如果我們都綁上安全帶,那麼受傷的部位將會是下腹部,也許小腸破裂。事實上在任何嚴重車禍中,身體中某個部位一要定承受壓力,某些器官一定得受傷。分別在於,小腸很容易就可以縫好,腦袋撞壞了要救治就很困難了。尤其是這句「在任何嚴重車禍中,身體中某個部位一要定承受壓力,某些器官一定得受傷」真的是這樣子!不止是車禍,在任何事故發生,我們的身體一定有某處要承受壓力,受壓力的地方受傷一定較重!這句話我謹記在心~~~
其實小時每次作文要寫「閱讀心得」或「讀後報告」不管老師指不指定書,我總是苦著臉下不了筆,因為我是一個看完書之後就只是看完,完全沒有任何感覺的人...遇到這種題目就很苦惱也很不喜歡被要求寫這東西,一個沒有感覺又不擅說慌的人,心中若是沒所感是連掰也掰不出來的...
也許年紀漸長,人生經驗豐富了點,比較會思考而不是讀過就算數...脫離校園後就很少再看啥小說,今年才又重拾讀書的樂趣,所以看每本書幾乎都有感覺~~同時受壽司讀書筆記的影響萌生把看書的讀後感寫出來的想法才得以產生現在這篇及之後陸續要寫的文章~~~也希望有在看我blog的網友們也能接觸到這些好書~~~
不過老話一句,感受是很主觀的東西,我可能覺得這本書很棒,可能有人沒興趣或是看過後覺得普普通通~~That's ok!
就把我的文章當作參考也可以~~~
會接觸到這本「經外科的黑色喜劇」是高職考四技二專的一個暑假在某餐廳打工認識讀護科的一個女生所介紹的...當時她們學校出作業要求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她不是很有動力看,知道我愛看書就央求我幫她看再把心得告訴她...這本書很好看,原以為這種講醫學的書會很枯燥煩悶或是一堆醫學名詞有的沒的,沒想到讓我一看就愛不釋手...時隔今日這麼久,我還念念不忘此書購入,就可以想見我有多喜歡這本書及它的好看程度了~~~
只是當時年紀小,把這本書就當一般小說看待,所以對當時的朋友很抱歉,沒辦法給她什麼有用的心得...多年後重讀,書依然好看,但對於書中某些章節卻更能體會作者的心境,甚至好幾次都快想落淚...
既然書名是「神經外科」的「黑色喜劇」,自然主角是神經外科醫生,作者把他自己一路誤打誤撞踏進這科(作者原屬意走心臟外科)由醫學院的學生一路升拔到住院總醫生的過程中所遇到醫院裡為生死搏鬥的悲喜劇寫成一本書,筆調很幽默,卻又帶著令人鼻酸的感傷與無奈(書中不乏病人術後去世的案例),所以是本「黑色喜劇」~~~閱讀此書讓我更了解神經外科到底是在做些什麼,這是一個外人所不太了解的一個科別~~~書中當然還是不乏提到一些儀器設備或急救、開刀的專門名詞,作者有簡單的介紹講解及在他們醫學界又給這些稱謂作了什麼簡稱...只是因為作者是美國人,那些簡稱有可能只是美國醫院的名詞而非適用台灣,且此書出版為1999年,距今現在也已經過十年,相信這十年間在神經外科這個領域醫療技術有更大的進步,一些書中難以挽回的生命,現在也許能有方法處理~~~
書中一開始就開宗明義「神經外科」規則:
1.當你的腦袋瓜被打開,跟空氣接觸過之後,你就再也不是從前的你了。最後一句"你就再也不是從前的你了"指的是有可能病人的性情會因此改變,或者毫無預警的突然死去...
2.只有別人動刀的手術,才叫小手術。如果負責動手術的人是你,這就是大手術。永遠不要忘記這點。
3.只要病人還活著,你永遠都有辦法把他弄得更慘。
4.當你覺得某個病人快要出大麻煩了,卻始終不清楚原因時,要好好睜大眼睛看一看病人,這比護士打一千次電話向你報右病人狀況,要有用多了。引申出來的小規則是:即使你終究犯了大錯,讓病人出了狀況,但你手術台上犯的錯,遠比你躺在休息室床上或坐電視機前作的專判所導致的錯輕微得多,也較容易得到病人的原諒。
5.假如你因為認錯病人,替他動了不該動的手術,稅者是病人身體右邊出毛病,你卻他的左側動刀,那你,你的日子會難過透了-永遠要記得問問病人:到底是哪一邊痛,哪一條腿痛,或者到底是哪隻手發麻沒感覺,永遠要親自檢查X光片、檢查片子上的名字和其他圖上的名字,是否同個人。而且記住,一定要仔細核對手術同意書上的名字和綁病人手腕上的名字是否同一個人。
其實關於第4.5點我認為不管是那個科的醫生都該如此,並不是專屬於神經外科的規則~~但基本上這些規則還是滿貼切的~~~
在"疼痛博物館"這一章提到一個經驗法則:愈是對痛的感覺形容得天花亂墜的,就愈不可能真痛,反而是心理作用。真正有疼痛問的人不會說他正接受「酷刑」,一般人較常說的是「痛得要命」...仔細思考這句話還滿有道理的~~真的生理上被很大的病痛折磨,只會說痛得要死,而不是腦袋還能想出一堆有的沒的形容詞去形容如何痛、怎樣痛,如千軍萬馬奔騰、像熨斗燙我的臉...之類的;在"月黑風也高"中為了挽救小嬰兒的生命不斷加重葯量,但同時也有可能讓她因此手腳壞死,掙救生命的同時是跟魔鬼打交道,只為換回她的穩定...作為一個醫生救人是必須的,是職責所在,可是搶救了生命卻可能造成某些後遺症..那種煎熬與壓力和危機處理非常人所能想像...章節最後一句「壓力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每個人都能浴室裡唱歌,但有幾個人能在大庭廣眾面前唱得一樣的好?在壓力之下,一切都會變得不一樣的!」~~~真的,壓力有時反倒讓我們表現得比平常更好!(雖然也有可能更差...)
"不再在葬禮上哭泣"提到作為一個醫生有時是必須冷血、麻木不仁的!也許這樣說會給人醫生都不關心病人或是聽起來很差勁,但如果每次手術失敗都悲傷難過,一定會瘋掉,因為日復一日醫生都在面對可能毫無希望的病人...此章節引用一句古老的俄羅斯諺語:「那些會葬禮上哭泣的人不應該從事殯儀行業」~~這句想想,還滿有道理的!這邊摘錄書中一段話:也許病人並不希望腦外科醫師感情太豐富。也許病人只要醫師能醫好他們的病-就算他冷漠無情也無妨。對我而言,只要醫生能醫好我的病,管他是冷漠一點還是情感豐富,重要的是他的醫術及醫德是否完好~~~
同理在"瑞碧卡和她的小兔子布偶"這節中的某部分跟"不再在葬禮上哭泣"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小女孩還是小嬰兒時就得了癌症,開刀也無法完全切除,也無法給予再進一步治療...甚至沒多久將會死去...最後她撐了過來,可是全身癱瘓還活了一年多..這一年多的日子護士輪流照料她,頻密換班,以免對這個沒有未來的小孩產生出母愛之感...連醫生巡病房時也不來看她了...她的生命沒有與任何人產生關聯...她的生命,變成一種流離式的照護工作...大家都必須對她冷漠一點,小女孩的死是遲早的事,如果對她產生了感情最後的離別會是很痛苦的...
在"我害死了查爾斯"的最後一段可為為什麼身為一個醫生有時是要冷酷無情作一個完美的註解:你要在乎病人,但不能過了頭。替自己太太動手術是不道德的,為什麼?因為當放在切肉台上的是我們家人時,我們很有可能會慌,會緊張,會搞砸。單是醫學倫理學
不准醫師處理近親這個事實,就足以證明我們不應對病人動感情,以免因為害怕手術失敗而把自己弄得神經緊張。病人希望我們在乎他們,但他們也希望我們能像在三明治店裡切火腿的師傅那麼的冷靜。這是那種解釋不清的弔事情,我們只能接受現實~~~所以想要成為優秀的醫生,除了鐵石心腸外,一點點的關心在乎也是有其必要的!
最後,在"我要生下這個小孩!"書中的母愛讓我大為感動!一位懷孕婦女在得知腦中有了腫瘤不馬上接受治療有可能活不到把小孩生出,而治療方式每種都對胎兒有影響,但婦女仍然堅持保住小孩不肯拿掉接受治療...最後只能讓腫瘤與胎兒在母體內共存,兩者都在吸收母體的養份,看那一種最先榨乾母親...而醫生方面也只在不影響胎兒的情況下給予最緩和的葯物治療...但腫瘤生長的速度處於上風,最後不得已只能開給某種低劑量類固醇,以舒緩婦女的身體不適(語言失調)...可是此葯也有後遺症,與前面"月黑風也高"為保住小嬰兒的生命與魔鬼打交道一樣都是必須付出代價的!懷孕進入八個月,母體已承受不了,必須提前剖腹產同時治療她的腫瘤...結局是嬰兒平安產出,母親難逃一死...婦女在死前為了維持口齒清晰偷偷把醫生開的類固醇葯量加重只為了能夠錄下一些畫面給小孩共21集-每年生日至18歲,另外當他中學畢業、大學畢業和結婚時看的~~~看到這裡心中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心酸...為了自己的小孩她是如此堅強的撐著...雖然老套,還是不得不說一句"母愛真是偉大"!多年之後,作者再一次跑到她的墳前,最後再讀一次上面的墓誌銘:莎拉.克拉克 一位 可愛的妻子 全力奉獻的母親~~~吼!我馬上感動的掉了幾滴眼淚...
書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這句話:由於我們沒有繫上安全帶。因此如果發生嚴重車禍,我們頭部會受到重創,可能要動腦部手術;相反,如果我們都綁上安全帶,那麼受傷的部位將會是下腹部,也許小腸破裂。事實上在任何嚴重車禍中,身體中某個部位一要定承受壓力,某些器官一定得受傷。分別在於,小腸很容易就可以縫好,腦袋撞壞了要救治就很困難了。尤其是這句「在任何嚴重車禍中,身體中某個部位一要定承受壓力,某些器官一定得受傷」真的是這樣子!不止是車禍,在任何事故發生,我們的身體一定有某處要承受壓力,受壓力的地方受傷一定較重!這句話我謹記在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