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錢數字迷思
不曉得大家是否了解何謂「畸零售價」?若是有讀商科出來或是有修習商業概論之類的人應該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這個「畸零售價」的概念不知為何特別深烙印於我腦海中~~~
「畸零售價」意思同於「畸零地」~不完整的土地,零星的小坪數;換做金錢就是指非完整的整數EX:299.399.499元~這樣子~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這樣299.399.499的數字是什麼感覺?好便宜?二百多元?三百不到?為什麼商人會做這樣子的訂價策略呢?直接訂整數不是比較方便~~其實這是一個心理上的小技巧,很多人看到299會覺得還在2字頭,不是3,多進階一個數字感覺有差...抓住這樣的心理所以商人訂價故意少1元或2元來吸引你的購買慾望~~
但對我而言,299雖然還在2字頭,但其實跟300只差1元,可以直接把它當做是300元~~~同理,399=400,499=500;可能售價要390 or 380才會讓我感覺有差那麼一點點...至少找回來的十元、二十元可能還可以買個飲料還是小零食之類,但找回來的1元在現在的物價社會沒啥作用~當然你想積少成多,累積到十元、二十元也是可以,可一堆零錢在身上也是很重很麻煩的~~~
最近很紅的太陽劇團,曾經一度很想購票~~真的是不看可惜!荷包又不夠深,某些場次週五第二便宜的票價是29xx元,假日則是32xx元(如果沒記錯的話)~二者相差三百元,想省錢當然是選擇週五場次呀~~2千9雖是29接近30,但是進階到3000感覺還是有差,怎麼樣還是不想出到三千元看一場秀呀~~畢竟總不能為了看秀而讓自己餓肚子吧....也許會有人說,都可以出29xx元買一張門票,只差300元就可以坐更前面更好的位置幹嘛不買呢~~但這差的300不是十幾二十元,感受度實在有差~怎麼樣都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最後因為失業,也沒錢可看,殘念!!!)
不曉得又有多少人很吃299.399.499這套的訂價策略?
另外,延伸出來的關於幣別、匯率迷思~~
在香港購物,我最喜歡去H&M購物更甚於ZARA,因為它真的很便宜!!!許多配件100港幣不到就有~換算台幣跟台灣價錢差不多,甚至很多還更便宜!至於衣服類~H&M比較多199.299港幣,ZARA大概至少揆399起跳吧~很難找到399以下又好看的衣服,一雙短靴更是要價港幣500~相信如果有看我之前香港旅遊行程的人應該會有印象~香港物價比台灣高,購物方面會以HKD500做為指標,換算台幣以簡單算法以4計,是將近二千元~超過五百港幣的衣服就偏貴了!所以在ZARA我很難挑到較多樣的物品,再者衣服設計風格好像與我的STYLE不是很合~有喜歡的又很貴,以我口袋深度大概買一件就得結帳退出了~所以我個人偏好H&M大於ZARA~~
轉回正題上,最近新聞有報明年GAP會來台設店~聽說H&M也打算在信義新光展店~佔店600坪~~~雖然台灣也有H&M要進來我很高興,但是否會在裡面消費又變成是另一個問題了......怎麼說呢?很多人說Uniqlo是日本平價品牌~但一件衣服平均也是500-700一件,500以下有嗎?也許有吧~但應該也很少...ZARA是西班牙平價品牌,可是一件衣服動輒最便宜應該也是700起跳吧(抱歉~台灣的Uniqlo及ZARA還沒逛過所以價格算是猜測,應該八九不離十)...H&M是瑞典平價品牌,以香港的售價換算HKD199=HDK200*4=NTD800左右跟ZARA也差不多...這些數字對於月領三萬初頭的我(之前的薪水)也還是稍嫌太貴,我不知道「平價」的定義是如何?應該是指對於月入有三萬五、四萬以上的人才稱得上是「平價」吧!至少對於小資女,在外租屋,現在物價一直上漲,光吃飯的支出就不知道增加多少,買一件衣服/褲子要花700以上實在有點奢侈~~~
學生時期沒啥錢,多半買衣、鞋、包多半390.399就是「上限」了~剛出社會領的薪水也不高,二萬多慢慢爬升上去,也還是維持這樣的標準,我同學已經在看購物中心一雙五百、七百甚至一千二以上的鞋子購買...一直直到薪水領有超過28K.30K以上,因為收入增加,經濟變好一點,手上有點錢可用,會想用品質好一點(或是看起來好一點的東西)~所以物價的「上限」拉高可以接受499.599的衣、鞋甚至包包...至還是沒有辦法買700.1000以上的衣服不手軟、不猶豫......
出國真的是一個很神奇的事~你會很容易就會購物,比在台灣國內有更佳的購物慾~可能國外的事物較新鮮,所以特別好買~~香港的物價高於台灣,隨便吃一餐HKD30起跳,吃完一頓一個人結帳HKD50-70之間也不為過,光看數字,會覺得很像台灣的物價,但是換算匯率是一餐吃了二百快三百元...真的很不便宜!衣服像台灣一樣會用199.299這樣的畸零售價,數字也很親切~~跟台灣一樣~差別就在於幣別而已!!所以由此可知~就可以了解為何我會把HKD500做為一個指標~通常在H&M或ZARA這樣的商場,我儘量控制自己SH 消費不能超過HKD1000=將近NTD4000~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由上面我說,在台灣700一件衣服我都嫌貴了,出國竟然可以在一間店就擲了近四千台幣在裡面~~是不是出國是件很神奇的事!會讓人做出平常在國內不會有的舉動,不過這也是因為香港物價貴才會有這樣的消費金額...台灣299.399這樣的價錢在香港是很難購到衣服~了不起H&M的小可愛會售價HKD99~換算下來就差不多就是這樣子的價錢或是要去女人街、廟街這種大堆頭的攤子才可能買得到~但品質應該不會太好...所以差不多有店面的商店,衣服買HKD159.199.299算是便宜又常見的的價格~~~
話題再轉回來,當這樣HKD159.199.299的數字換成台幣在台灣消售,金額就會是640.800.1200左右~看到這樣的數字我很難把新台幣掏出來購物......我會情願飛到香港再買就好~怎麼樣不考慮幣別,看到數字是159.199.299怎麼樣都比640.800.1200買得下手呀!!!有人會講你坐飛機飛過去的成本更大~可我去香港又不只是為了購物買H&M,吃東西、東走西看也是活動之一~~~結論:如果H&M真的來台會找機會去逛,下手買的話~~~嗯....可能性不大,或是只買得起飾品類(如果跟香港一樣便宜的話)~~~
這只是我的個人觀感~不曉得你又認為如何呢?
2.年齡數字迷思
個人偏好的男性對象最好是年紀要比我大,最多可接受大二十歲的範圍(不過還是需要「保養得宜」~非一般挺著脾酒肚或地中海禿一看就老態的中年男子)~但我不認為自己有所謂「戀父情結」~單純的覺得年紀大一點的人比較懂得包容,想成也比較成熟且也能夠照顧我~~以前幾乎完全不考慮也不想跟自己同年紀甚至比自己小的人交往~感覺就是「弟弟」,不夠成熟~~喜歡的對象類型一直到現在也沒啥太大的改變~韓國的美型男或是傑尼斯出品的那些會修眉毛、長相俊秀的男性依然不是我的菜......
不過,大二十歲是以前十幾、二十多歲時的接受範圍~~現在年紀進階到三十歲,若是再大二十歲~年紀就到五十歲囉~~這樣又有點過大,反而是縮減可接受大十歲,最多十五歲左右的男性,也可以試著接受27.28小一點點的男性~~至少經過一些社會工作歷練~也將步入三十,這樣的男性應該會漸趨成熟,而不是像年輕時瘋狂、熱血、做事不經大腦~應該會比較穩重一點~~我想,等我年紀再大一點,例如35歲、37歲,可能上限範圍又會再縮小,下限年紀會拉大~30~33的男性也可接受~~大家同樣都是進入比較成熟的三十歲,心智什麼應該都會比較接近~~~
現在的女性學歷不低於男性,很多人在職場上的成就或是工作能力也不輸男人,男人會想拼工作,女人亦多有此類~大家眼界高,生活多采多姿,都想在事業、工作上有一番成就~造成男女都很晚婚~傳統上多半女性傾向年紀長自己一些的男性,近來演藝圈卻很常見女大男小的姐弟戀~~~有些年紀小的男性未必就一定不成熟、不會想,年紀大一點的女生也未必成熟到那去~所以兩個人就搭在一塊兒;或是女人經濟自主、事業也有一番成就,並不需要/特別在意對方的口袋有錢沒錢,更希望追求的是談得來的伴侶,當比自己長的男性沒有太多適宜的對象可選擇時,自然就「向下發展」~比與自己年輕一點的「弟弟」交往起來~~~
由以上所述,個人覺得年齡真的是很奇妙的東西~當我20歲時,可接受上限為40歲,比我小或同年紀的的一點都不可能!當我25歲時上限依然為40歲,同年紀的可考慮,比我小的還是不行!當我三十歲時,上限依然停在40,最多45,下限已經可以可以是小3歲~當我35歲,上限應該還是停留在45歲內,下限可以是30左右~當我40歲時,上限雖然拉到50歲,其實也是停留在大十歲內的年紀,下限可以是32歲~~會發現,年紀越大,上限的年紀越來越小,下限會逐漸放寬~~不過,還是有一定原則的~~至少我沒辦法像某三十初頭蕭姓女星與還在讀大學二十初頭的男性交往~~不講年紀,光是一個已出社會十年,一個還在讀書~~完全是二個不同層次的人(雖然此男性也進入演藝圈開始工作)~~~這怎麼樣我都還是無法吃得下去呀!!!
但男性好像相反吼~流傳一句「不管幾歲的男性,喜歡女性的年紀永遠停留在24.25歲」~可能是傳統想法,年紀輕一點較好生?或是交到一個比自己小很多歲的女性帶出去很有面子?或是此年紀的女性有一點工作經驗但又還不到精明幹練到會跟你實事求是,斤斤計較的年紀,還可以保有一點天真、浪漫讓人覺得可愛?亦或是講直接一點「年輕的肉體」觸感、體態都比較好......再加上「多半女性傾向年紀長自己一些的男性」~~所以就合拍了~~君不見一些演藝圈年紀有些的浪子最後結婚的對象(或再婚對象)都是小一輪以上甚至差距二十歲以上的另一半~~是不?
好像有點離題了......再說一個例子吧~~當我還在半工半讀的時候~職場上遇有一位男同事年紀剛好相差一輪左右,因對方有在日本讀書的背景,我在自修日文時會向對方請教一些文法問題,那時我才二十初頭,在他眼裡應該只是個小妹妹~尤其他又是已婚有妻有子的身分~應該感覺更是被當成妹妹那樣看待~~這裡要說的並不是我喜歡對方,而是我不喜歡被當成小妹妹那樣對待~我希望是平等的身分,並不認為年紀會是一種距離~還是因此產生代溝或是觀念問題......
也許我23,他35~以有家室的人而言我會像個小妹妹;我們之間數字的差距永遠是差12歲~一輪,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可是當我30,他42,兩個人都已進入3.4字頭的中年左右~即使仍差12歲,但無形之中的距離感已在縮小~~~當我35,他47、我43,他55、我50,他62~~~在感覺上已經越來越沒差了不是嗎?隨著年紀的推移,兩個人數字的改變,年紀之間的差距感會越來越小~~不覺得這年齡這樣的特性很妙、很奇特嗎?
不曉得大家是否有這樣感覺?是否曾經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或這只是我個人的獨特想法???